您的咖啡會唱歌?--藝術的基礎與知覺之感通         


 文章提供:昌昇主任

一杯現磨的咖啡、一段即興的樂曲……透過對周遭事物的感官知覺(sensous perception),我們享受(同時也認識)著事物。事實上,藝術,正在此一基礎上獲得討論與實踐之可能。透過不同的感官,吾人欣賞與創作了各種型態的作品。有趣的是,藉由聯想與詮釋此處吾人的各種知覺,經驗得以轉換與「感通」(Correspondance),因此「聲音的顏色」或者「色彩的旋律」的說法便得以可能。

藝術家康定斯基(Vasilly Kandinsky)曾指出我們不僅能從音樂中「聽見」顏色,同時也能從色彩中「看到」聲音,例如:黃色可以「愈升愈高」,達到眼睛和精神所無法忍受的高度,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會變的愈來愈『尖銳』,刺痛耳朵與精神。藍色則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會「降到」無限深,以其雄偉的音色發出如同橫笛(淺藍色時)、大提琴(更深的藍色)、甚至低音提琴的音色。綠色則非常平衡,近似於小提琴中段和見係的音色;而紅色運用得當,可以給人強烈鼓聲的印象。另一位藝術家克利(Paul Klee)早年曾是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也在作品中充分呈現色彩與律動、節奏與音調的關係。猶有甚者,俄國作曲家史克里雅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嘗試以科學的方式,精確地列舉曲調、震動頻率、與色彩的對應關係:

曲調

每秒震動頻率

色彩

A調

447

綠色

B調

490

珍珠藍

C調

256

紅色

C調

277

紫色

D調

298

黃色

D調

319

森林的鋼鐵之光

E調

341

珍珠白與閃爍的月光

F調

362

暗紅色

F調

383

水藍色

G調

405

偏玫瑰紅的橙色

(資料轉引自陳琳琳 譯,1986

當然經過詮釋與聯想,藝術家們所感受的音色與色彩的關連未必與吾人相同,不過音色、旋律、色彩、線條之質性與吾人之感觀知覺的互動關係,仍是藝術最重要的知覺元素。

當「藝術與人文」課程在跨領域的學科(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上嘗試達成一種學術式的理想整合,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此一整合的可能基礎。現今本領域的教學現況多以仍分科進行,所謂整合僅及於共同主題(例如康軒版六上「大海」單元)而未能足夠地呈現學科的本質與結構。當吾人思考各類藝術感通之可能,或許統整的基礎正可立基在於不同藝術形式中彼此相通的特殊性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ps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